华民股份在光伏业务连续三年亏损的困境下,正式宣布进军机器人赛道。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现金投资不超过1亿元,通过认缴新增注册资本或受让老股方式投资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预计持股约8%。这标志着华民股份三年内第二次重大跨界转型。
华民股份表示,此次布局并非单纯的财务投资,而是承担"场景定义者+技术赋能者"的战略角色。公司计划通过两个维度实现协同发展:市场渠道方面,复用光伏产业链客户资源,向现有光伏制造、光伏电站行业交付相关机器人产品;技术协同方面,嫁接光伏技术基因,探索通过高能量密度光伏-储能集成方案,解决机器人续航难题。
机器人投资的战略考量
华民股份2022年从耐磨材料行业跨界进入光伏领域,三年后再次选择跨界,进军机器人赛道。广东天太机器人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的研发、生产,产品涵盖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金属加工等领域。对于华民股份而言,这一领域与其过往的耐磨材料、光伏业务均无交集,属于全新赛道。
华民股份切入机器人赛道的核心逻辑是看好机器人行业前景。公司认为机器人行业正处于"需求爆发、技术成熟、政策加码"三重拐点,老龄化与用工缺口将人形机器人推向刚需地位。根据麦肯锡预测数据,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700万台,中国市场占四成,年复合增速将超过80%。
华民股份选择此时切入机器人领域,背后是光伏业务难以逆转的颓势。2024年光伏行业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多家企业终止扩产计划,华民股份的硅片业务增长空间受限。公司在公告中坦言,需探索多元化业务布局以优化营收结构,但未提及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储备或人才团队配置。此次1亿元投资规模与其光伏初期投入相当,但持股比例仅8%,话语权相对有限。
光伏业务的困境与挑战
华民股份光伏转型之路充满波折。2022年8月,因耐磨材料主业连续多年低迷,华民股份以5600万元收购建鸿达集团持有的鸿新新能源80%股权,正式进入光伏领域。这家1995年成立、2012年上市的企业,试图通过切入单晶硅棒和硅片环节,在新能源浪潮中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初期布局显得雄心勃勃。华民股份迅速规划了云南大理20GW高效N型单晶硅棒、14GW单晶硅片项目,以及安徽宣城10GW异质结专用单晶硅片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元。2023年,公司密集与一道新能、正泰新能、通威新能源等头部企业签订超200亿元供货合同。
然而现实残酷。2024年光伏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单晶硅片价格较2023年高点下跌超过40%,全行业陷入亏损泥潭。华民股份的大订单神话迅速褪色:与一道新能签订的44亿元框架合同仅履行2617万元便宣告终止;与正泰新能、通威新能源等核心客户的合同履行金额也仅为4.03亿元、2.67亿元,远低于签约金额。业绩数据显示,2023年华民股份营收11.75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98亿元;2024年营收和利润双降。2025年一季度,华民股份的亏损仍在延续,归母净利润亏损3306万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从转型前的10%左右飙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85.09%。
鸿新新能源的表现更是与承诺相去甚远。根据收购协议,建鸿达集团承诺其2022年至2024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800万元,但实际上2022年亏损1867.29万元,2023年亏损1.95亿元,2024年亏损2.83亿元,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根据业绩承诺完成情况,建鸿达集团须向公司支付业绩补偿金额5600万元,但截至目前公司仅收到建鸿达集团支付的业绩补偿款200万元。华民股份表示,公司光伏业务亏损的核心原因是受行业价格波动影响,光伏行业面临内卷加剧与海外贸易壁垒的双重挑战,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