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光伏企业绿色低碳年度评价报告发布 我国光伏企业绿电利用量显著增长
近日,2025光伏绿色供应链研讨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会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PECC)发布光伏企业绿色低碳年度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一批头部光伏企业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光伏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数量,绿电利用量显著增长;但与此同时,光伏行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报告建议,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链脱碳,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作出更大贡献。据介绍,此次评价基于绿色供应链CITI和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开展,其中,CITI指数从管理机制、合规与改善、资源消耗与减少污染物排放、能源使用与应对气候变化、利益方绿色选择5个维度开展量化评价,CATI指数评价从治理机制、测算披露、碳目标设定、碳目标绩效、减排行动5个维度进行评价。
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装机743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其中光伏发电累计9.46亿千瓦。截至5月底,中国光伏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的比例增长到83.41%。但是,作为“制造绿色”的行业,光伏产业从上游的硅料和硅片生产,中游的电池和组件制造,到末端废弃光伏组件的处置过程,都涉及大量能源和资源消耗,产生大量碳排放及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
据了解,此次评价涉及55家光伏相关企业,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薄膜、逆变器、玻璃等光伏发电设备生产企业,以及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企业。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企业公开披露的年报、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官网公开信息、蔚蓝地图数据库收集的可信源发布的数据,以及绿色江南开展的实地调研数据。
报告显示,部分光伏企业可再生能源利用成效显著。其中40家企业披露可再生能源利用数据显示,2024年运营及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总计5.71千万兆瓦时,由此带来的减排和抵消量超过3255.1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尽管如此,光伏企业碳排放量仍居高不下,报告提示光伏行业仍需加速脱碳进程。
报告显示,光伏企业环境信息和碳数据披露水平提升,但对标全球领跑者仍有差距。参评企业中,7家企业承诺2050年前实现价值链碳中和,6家企业减排目标涵盖供应链。截至6月底,24家企业已经开展信息披露。但是,光伏行业整体在推动供应链碳管理和追踪供应链目标进展上进展有限,多数企业的供应链脱碳仍仅停留在战略层面或试点阶段,供应链气候信息透明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评价显示,头部光伏企业关注产品碳足迹,显示出光伏企业积极应对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光伏产品碳足迹限值、低碳认证等规则,严格光伏市场的绿色准入门槛。
报告显示,领先企业加强供应链环境管理,超过8成企业公开披露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其中10家企业公开披露将环境风险管控延伸到原材料供应商。但是,光伏行业“绿色制造”仍需加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绿色江南调研显示,12家参评企业的关联企业2024年以来仍出现超标排放废气污染物、超许可限值取水、未落实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减排措施等违规问题,其中仅有2家企业公开披露整改措施和环境合规现状。
近年来,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引起越来越多利益方的关注。此次评价显示,11家从事光伏电站建设和运营的企业,公开披露在电站的规划和选址时关注其是否位于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域,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部分企业公开承诺将关注供应链的生物多样性影响;但尚无企业披露如何降低硅矿及能源转型关键矿产开采环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今年,我国将开始产生大批量退役光伏组件;2030年后,光伏组件废弃量将迎来高峰期。此次评价涉及组件生产的31家企业中,16家企业披露了2024年开展的废旧组件回收工作,但企业披露的回收行动及量化数据统计仍主要集中在欧洲市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光伏组件回收工作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尚未发展为废旧组件强制回收机制、回收利用产业链尚未形成、回收与拆解技术尚不成熟。
报告显示,近年来,光伏产业存在低价无序竞争等问题。国际方面,在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供应链安全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多国陆续出台光伏产业激励机制,支持本土光伏产业发展,提升本土光伏制造能力,满足对可再生能源装机的需求。在全球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报告建议,我国光伏企业有必要关注国际上对资源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准入要求,尽快推进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绿色竞争力。报告同时建议,各方共同关注光伏行业在减污降碳方面的进展和态势,合力构建约束激励机制,推动光伏企业践行“绿色制造”,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合力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危机。
2025光伏绿色供应链研讨会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主办,相关部委和研究机构专家、地方政府和国际机构代表、行业协会和光伏企业代表,以及非政府组织(NGO)和第三方机构代表等出席此次研讨会。
页:
[1]